
足夠敬畏市場、足夠重視未來、足夠掌握經驗。
一家成立近百年的車企,在行業大變革的浪潮中如何站穩腳跟?
80 多歲的大眾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速度,和產品。4 月 17 日,大眾汽車 ID. 家族的旗艦 SUV 車型——ID.6 發布,以上汽大眾 ID.6 X 和一汽-大眾 ID.6 CROZZ 兩個版本亮相。
至此,大眾在電動汽車的布局上又落下兩枚棋子。根據大眾方面的規劃,2021 年將有 5 款 ID. 家族車型推出。至 2023 年,ID. 家族在中國的產品陣容將擴充至 8 款車型,作為積極擁抱電動化的大眾汽車,加速態勢十分明顯。

人們都說,「大象轉身」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一家大型企業當中,由于涉及到太多因素限制,沒辦法像創業公司一樣快速轉型,以應對市場。但是,從大眾的經驗來看,用對了方法,也許就能把轉身變得更加輕盈一些。
加速電動腳步的大眾
大眾正在加速電動汽車的產品周期。
ID.3,也就是大眾旗下首款 ID. 系列的車型,在中國發布的時間為 2019 年 11 月,整整一年之后,ID.4 車型在中國亮相。
而從 ID.4 到 ID.6,發布產品的間隔時間變成了 5 個月,比上一代發布的時間縮短了一半。不僅如此,在中國市場亮相后的兩年時間內,位于上海與佛山的新工廠也已經就緒,為大眾的電動化平臺 MEB 上的新車型生產做好準備。據悉,上汽大眾安亭的全新工廠與一汽-大眾位于佛山的工廠分別達到 30 萬輛產能,可以支撐大眾的電動化速度。

既追求快,又規避掉速度背后可能出現的隱患,很明顯,大眾做好了準備。
其實早在 2016 年,大眾就官宣電動汽車發展戰略,將電動汽車視為未來戰略發展的核心部分,并立志到 2025 年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引領者。根據大眾方面描述,2025 年,大眾旗下各品牌將推出超過 80 款全新電動車型,其中包括 50 款純電動車型和 30 款插電式混動車型。集團還預計到 2025 年,銷售的新車中約有四分之一將是純電動汽車。

如此大的轉型力度,很多人在當時保持質疑,而當智能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之后,有所投入準備的玩家才能快速響應。2020 年,大眾汽車集團共交付約 23 萬輛純電動汽車,是 2019 年交付量的三倍。2021 年,大眾汽車全球的電動車銷量目標為 100 萬輛。
大眾之前立下的 flag,正在一步步實現。

實際上,之所以稱作快,一部分也是因為大眾在對自身的認知基礎上,完成了戰略上的匹配。在 2021 年大眾進一步宣講自己的平臺化戰略時,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表示:「電動化和數字化正快速和徹底地改變著汽車,而規模效益對于電動化和數字化都至關重要。平臺化路線將使大眾汽車集團以更有利的方式充分挖掘內部協同潛力;通過整合集團旗下各品牌的優勢,我們得以更快地發展未來技術,并使更多人受益?!?/p>
電動化「公式」
加速的不止是大眾,還有整個電動汽車行業。
短短幾年時間,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智能汽車應該配備的要素,正在走入普通消費者市場。對用戶來講,智能、自動駕駛、網聯等詞匯不再是「黑話」,我們可以從實實在在的功能中得到感知。
由于行業的共識,在做一輛智能汽車時,在技術實現上能夠把自身想法與用戶需求結合起來,達到良好的互動體驗。以大眾 ID.6 為例,汽車內部搭載的是全新的電子架構,為電動汽車做出了升級,而在用戶端看來,最大的受益就是汽車支持 OTA 遠程更新,從今年開始就能享受到更多服務。
比如 ID. Light 智能交互式燈帶,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與用戶交流,例如在顯示駕駛輔助系統和導航系統的信息時,或者進行來電提示時,燈帶的顏色都會發生變化,給用戶最簡單也最直接的信息輸出。
就像剛才說到的,行業尚未完全定型,在不少細節方面都值得繼續探討。就在行業還不確定之時,如何在變化時立足?
有人賣弄奇技淫巧,有人講究文火慢燉。對大眾來說,產品、市場、智能和經驗,都缺一不可。
在宣布電動化轉型之后,大眾也在尋找更深入的轉型方式。數字化轉型屬于更大范圍內的先決條件。迪斯此前公開表示,大眾汽車必須做出改變,從有價值的品牌和優秀內燃機產品組合,轉變為一家數字公司,安全可靠地運營全球百萬臺的移動設備,持續與客戶溝通,每周甚至每天改進服務、產品舒適性和安全性。

從與微軟合作「大眾汽車云」到與亞馬遜合作的「大眾工業云」,再到新成立創新性汽車軟件開發部門「Car.Software」,開發「VW.os」操作系統,大眾在數字化轉型上投入了很多資源,也是對未來汽車智能化的重視,將它當做智能汽車的關鍵點。
2019 年初,大眾成立的汽車軟件開發部門「Car.Software」,即大眾在智能化理念的想法。汽車產品和過去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編程一輛汽車的代碼行數大約是智能手機的 10 倍左右,目前汽車有許多控制裝置,大多數軟件都是嵌入式軟件,但它們都是互聯互通的,是一款非常復雜的軟件產品。
所以大眾建立了一套與原有硬件平臺并行的軟件平臺架構,是在當時的成熟汽車市場中第一個這么做的車企。
推出 MEB 平臺,也是大眾加速電動化的策略之一。過往大眾最成功的一點是,將一家企業的產品平臺架構化,用一款 MQB 平臺實現了產品的快速堆疊,大大縮短生產周期。
MQB 平臺帶給大眾的不止是汽車市場的巨大紅利,也是內部的經驗之談。所以過渡到專為電動汽車打造的 MEB 平臺上,有了可以快速布局產品,并把成本降低的基礎。據了解,相比同級別的 e-Golf,大眾 ID.3 的生產制造成本降低了約 40%,而在工廠投入、生產制造復雜度降低、向第三方平臺開放等等方面,成本還可以進一步攤薄。這是在多年平臺化的產品、運營和研發上吸取的寶貴經驗。

此外,對于中國市場的把握也是大眾的經驗所在。首款 ID. 車型——兩廂緊湊型的轎車 ID.3 并未在中國首發,而是選擇了比肩中級車空間的 SUV ID.4,就是基于中國市場對大空間和 SUV 市場的偏好考慮。此次推出的 ID.6 X 與 ID.6 CROZZ 也專為中國市場推出,是中國本土化產品的很好的證明。
當過往的優勢復用在新的競爭當中,加入對新時代的理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把它看做是大眾在電動化領域總結出來的「公式」。但公式背后,卻是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根據市場和需求在不斷調整,得出更好的答案。
ID.6 系列產品發布時,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馮思翰博士表示,做一輛車就像烹調美食一樣,把所有配方都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出一份好的食物。對于大眾來說,在新時代接受考驗,恐怕也可以用同樣的思路來完成。
足夠敬畏市場、足夠重視未來、足夠掌握經驗,大眾的電動化攻勢,可不止說說那么簡單。
本文由極客公園 GeekPark 原創發布,轉載請添加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